武山县富民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02
今年以来,武山县因地制宜,以选准一个产业、打造一个龙头、扶持一项致富技术、建立一套产业扶贫机制为目标,紧扣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指标,着力破解脱贫难题,走出了一条“造血”式产业扶贫之路。
一是主导产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。按照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发展规划,在渭河及大南河等五大流域川道地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,推进蔬菜向高海拔地区延伸,形成了“川区发展设施蔬菜,山区发展露地蔬菜”的特色产业格局。今年,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,用于3500亩钢架棚改造。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,大力推广种植正茬(复种)豆角,在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大力推广种植中药材,已落实正茬豆角种植面积15946亩,建成了马力民武等5个豆角连片种植示范点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种植蔬菜38万亩,蔬菜收入已占到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8%以上,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。
二是特色养殖助推群众脱贫致富。通过政府引导,企业示范,农户参与,依托精准扶贫专项小额贴息贷款,为贫困户发展养殖提供了技术、资金、政策等各方面支持,大力发展专业化、特色化、规模化养殖,优化专业养殖区域布局,建立健全贫困村生猪、肉牛、肉羊良种繁育体系,累计建成养殖合作示范点6个,养殖小区258个,培育发展规模养殖户10996户,实现经济效益16933万元,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专业养殖合作社。武山通济牧业采取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与周边3800多户群众签订了价值588万元的玉米、青贮饲草收购合同,培育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户43户,实现经济收入300万元以上,并解决了当地50余人的就业问题。
三是优质林果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。把林果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,鼓励有条件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,积极创新发展模式,促进林果业布局合理有序。咀头大樱桃园采取农业合作社带动模式,建成了600多亩的美国大樱桃和苹果示范基地,在该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下,周边群众栽植果树2000多亩,有力的推动了该区域林果业的壮大发展,改变了以往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。牟坪苹果示范园采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模式,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国际先进、国内一流、省内领先的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园,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为全县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,开创出了一条大企业引领贫困户发展果业的现代果业发展新路子。桦林采摘园采取生态经济双赢发展模式,打造生态观光果蔬园,将建成一个集游园观赏、科普文化、休闲品尝、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大型果品采摘园,实现了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,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务工场所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。
四是劳务技能培训助推群众脱贫致富。全力加快贫困乡村劳务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“鲁班建筑工”、“鸳鸯玉雕师”、“宁远保安”等劳务品牌知名度,大力开展“群众点菜、专家主厨”的劳务培训新模式,努力提高输出人员市场竞争能力。2015年,在全县共举办保安、建筑、缝纫等10多个行业的技能素质培训班400多期,有组织培训5.3万人次,劳务输出涉及30多个技能型行业领域,“武山劳务”已成为叫得响、吃得开的“品牌产业”。特别是针对今年全县大力推广正茬架豆种植的情况,积极组织开展正茬架豆栽培技术培训,对全县9个乡镇的20个贫困村的种植户进行集中培训,截至目前,培训人次达2000多人,实现了有培训需求的群众全覆盖。
五是乡村旅游助推群众脱贫致富。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,按照“一区一特色”的模式,以“十地五区域”为重点,积极发展农家乐、休闲渔业等旅游项目。近年来,成功打造了生态休闲旅游、体验性旅游、田园观赏性旅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,在龙台董庄、洛门党口、温泉田河等一批基础条件好、旅游资源丰富的村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采摘、花卉观赏、休闲田园、垂钓烧烤等一批特色农家乐,全面促进了全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。目前,全县有农家乐近300户,旅游专业村15个,住宿接待能力达2000多人,就餐接待能力达2.4万人。2015年,全县接待游客138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4.85亿元,乡村旅游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。
